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致富配资,科学家面对太阳,心中总有一个幻想。
人造太阳,这事能不能成?
这点从早期的电影中能窥探一二, 例子有很多,1963版《神秘博士》里出现的太阳制造者,2004年《蜘蛛侠2》中想要研制出人造太阳的物理学家……
区别不同的地方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电影中的人造太阳从由神创造转变为了科学家制造。
人们逐渐意识到,太阳般的能量,可以被握在人类手中。
现实中,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将“人造太阳”的幻想照进现实。
▲“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这个装置所对应的可控核聚变就是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的技术,不但能够模拟太阳发光发热,持续稳定地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且其原料取之不尽,没有污染。
所以可控核聚变这个技术,让所有国家趋之若鹜,为的,就是抢先拿到“终极能源”的钥匙。
可以说,谁能在这个赛道中率先用可控核聚变发出第一度电并实现商业化,谁就站在了未来能源的制高点上。
谁能笑到最后我不敢说。
但我敢说,但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只要是利用全超导装置发出的每一度电,很可能都与上海的一家新材料企业密切关联——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1.
不让上桌,那就自己开一桌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超导材料可以说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筋骨”。
中国发展超导材料的时间在各国中算晚的了。
时间拨回本世纪初,上海最早想尝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发展超导电缆产业,掌握核心技术的欧美日巨头们迎面泼来一盆冷水,要么断然拒绝,要么开出了令人望而却步的天价。
没人会那么好心将关键技术拱手让人,更何况对象还是中国。
不过历史证明,在中国面前玩“技术垄断”这一套,从来没用。
别人不给,那我们就自己搞,上海决心自主研发。
2011年,在国内尚没有高温超导产品的制备能力背景下,一批年轻人瞄准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立志破解这一“卡脖子”问题。
就在这一年,上海交大瞄准冷却成本更低、电流密度更大、场景应用更为丰富的高温超导带材,制造出我国首根百米级超导带材,也是这一年,上海超导公司成立。
此后几年,超导带材产量不断提升,2016年达10公里,2017年17公里,2018年43公里,2020年跃升至200公里。
要知道,从实验室到“百米突破”,中间横亘着难以想象的鸿沟,况且在当时,这种百公里以上的供货能力已居全球前列。
如此成绩,背后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
上海超导成立后,一直到2019年才实现稳定的量产,中间整整8年时间,因为非标定制的进口设备,和实际生产脱节,产出的带材并不“超导\",上海超导几乎是在“无人区”中摸索前行。
甚至,在2014年,公司一度走到“悬崖”边,超导带材良率仅30%,根本无法销售。
但这些,并不是上海超导的黑历史,而是他的来时路。
如今,上海超导产品已进入美国CFS、英国TE等全球可控核聚变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也是国内众多核聚变商业主体、科研院所及上海、深圳超导电缆示范项目的唯一批量供应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
02.
全球核聚变都离不开它
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可控核聚变产业化的浪潮,比预期更早地拍岸而来。
2019年,美国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可用于核聚变的20特斯拉(磁感应强度单位)高温超导磁体。
2022年,英国托卡马克能源公司(TE)利用ST40“球形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将反应堆加热到1亿摄氏度,跨越商用核融合门槛之一。
今年初,上海核聚变能源商业公司能量奇点自主研制的大孔径强场磁体产生高达21.7特斯拉的磁场,创下大孔径高温超导D形磁体最高磁场纪录。
上海超导,则是上面几家核聚变公司核心供应商,可以说,在这些龙头企业一个个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上海超导的超导带材。
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关于“产能竞速”故事。
六年前,上海超导,这家深耕高温超导材料的企业,凭借着其在带材性能、稳定交付和产品一致性上的卓越表现,已然冲在了浪尖。
下一步,该做如何落子?
上海超导根据现实情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高温超导技术若不能实现工业化量产,对产业毫无意义,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迅速扩展产能。
这并非一句空谈,2019年是上海超导批量交货的“元年”致富配资,当年交货长度100公里,这个在当时看来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只是序曲。
随后几年,一场关于产能的“极限挑战”在上海上演。
上海超导的扩产计划呈指数形上升,20222024年,上海超导的高温超导带材交付产能从200公里攀升至2000公里,实现了惊人的十倍跃升。
这不是一次盲目的产能冲锋,而是基于市场的精准判断。
来自全球的订单给予了上海超导最有力的背书,2023年末,上海超导的超导带材已被全部预定,客户群体单中国包括南方电网、中科院、能量奇点、中车长客等,也有来自国外的企业与研究机构,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信心倍增之下,上海超导随即启动“第二个2000公里”计划。
就在实现交付2000公里那一年,上海超导随即宣布启动第二期扩产,预计今年年底产能将达4000公里。
整整高出一倍的产能,这一次,用时却缩短一半。
面对未来10年可控核聚变的增长爆发期,上海超导用持续加码的产能扩张,一次次向全世界彰显出他的雄心壮志。
而这份雄心,有坚实的底气支撑。
如今,全球十多家超导材料公司中,高温超导带材产能年出货量超1000公里的,只有上海超导和一家来自日本的企业,而能实现带材高一致性、大批量、快速出货的,上海超导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就是这份“独一份”的优势,让上海超导成为了全球顶尖核聚变项目背后不可或缺的核心供应商。
可以说,全球高温超导聚变竞赛中,大家冲刺的速度,恐怕都绕不开上海超导的带材供应节奏。
03.
魔都的另一面
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也算是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1956年核聚变研究被列入《十二年科技规划》,标志着中国对可控核聚变技术探索的开始; 到1984年,中国首座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研制成功; 2003年,中国加入ITER,开启全球技术协作; 2006年,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又称“东方超环”)首次成功放电,标志中国已经处于全球核聚变技术领先地位。
如今,中国的核聚变产业正在由技术研发探索向产业化和商业化迈进。
更加振奋人心的事发生在今年。
今年1月,合肥的“东方超环”(EAST)创造了新纪录,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等七大国企注资114.92亿元,上海市长亲自揭牌,国家队可控核聚变“巨无霸”正式启航。
外媒敏锐地将此解读为中国“人造太阳”商业化进程的关键一步,至此,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终于算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中国之前,其他国家也布局已久,德日英斥巨资用于加速核聚变研究,特朗普也在前几个月里签署行政令,将核能发展升级到国家战略高度。
核聚变赛道竞争的愈发白热化,但要说领先位置,中国绝对有一席之地。
就在许多国家发问,“中国凭什么”的时候,答案将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锁定在一个城市——
业内现在普遍认为,到2035年,也就是10年后,中国或迎来可控核聚变发出的第一度电,而上海,将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错,这座看似灯红酒绿的“魔都”,实则单是核能领域就坐拥近2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是当之无愧的核聚变能源孵化高地。
不仅有上海核工院、中核建股份、中能建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电气等龙头,还有阿波罗机械、上阀股份、能量奇点等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以及上海交大、中科院应物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为重要支撑的完备产业生态。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上海是国内核电产业发源地。
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带有深深的上海烙印。核岛的技术研发、电站的总体设计由上海核工院承担,常规岛设计由华东电力设计院承担,超过50%的核心设备由上海制造……
在核聚变这场跨越近七十载、汇聚数代人心血的“逐日”伟业中,上海在其中默默做了很多事。
比如,在上海超导最困难的时候,被纳入市级战略性新兴项目,得到9000万的资金流补充,同时上海科创集团主动投资成为上海超导的股东,此后一路相伴。
不止是上海超导,同样在上海的能量奇点,在成立后不到8个月,上海本土游戏公司米哈游联合蔚来等公司,领投了能量奇点公司的天使轮
在高温超导带材这类“高投入、长周期”为特征的产业中,上海总能展现出前瞻的目光和前沿的规划。
上海市科委早在10年前就发布过一张高温超导产业技术路线图,2015年的预判,在2025年已一一实现。
比如2020年前后,实现公里级超导电缆运维;
比如2021年到2024年间,实现超导带材稳定量产;
再比如2021到2024年,高温超导磁体在军工、医疗等领域示范应用。
就在今年3月,在浦东新区科经委和张江科建办的协助下,上海超导锁定浦东一块92亩的新地块用于建设新厂区,计划三年内投资25亿元,形成不低于1.5万公里超导带材的产能。
与此同时,位于日本的另一家产能超千公里的竞争对手,已启动3000公里产能建设,并声称下一阶段目标要扩产至2.5万公里。
竞争很激烈,现在还不是沾沾自喜的时候。
04.
结语
核聚变的战略意义太大了。
一个被忽略的数据:
在人工智能需求推动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激增160%。实际上,ChatGPT每天要“喝掉”50万度电,谷歌一个AI模型训练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的耗电量,传统能源已无法满足这场电力狂欢。
人工智能的时代,其实就是电力的时代。
电,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石油”,所以它有一个颠覆性的深层影响,足以改变世界格局,那就是聚变能源一旦替代石油,“美元霸权”也将不复存在,以石油美元为基础的全球金融秩序会从根本上瓦解。因此,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对聚变能源的研究才会那么重视。虽然嘴上不说,但暗地里的布局早就已经展开了,而且手上的劲从来没有松过。
和半导体不同的是,美国再也没有办法在这个领域卡中国的脖子了。
现在,中国是最不担心电力供应的国家之一,以一己之力产出了全球30%以上的发电量。前段时间成立的新央企雅江集团,是为了中国未来的电力保障;上海正在集火猛攻的核聚变领域,又将是中国的另一张绝杀王牌。
老外曾经说过一句话:
电力已成为中国最隐蔽却最有力的经济武器,它不声不响地改变着全球制造业的权力结构,从今天来看,2025年中国在全球能源投资中的占比超30%,其中清洁能源投资占比逾70%。
可以说,全球能源变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发展。
为了10年后的核聚变第一度电,上海加油!
参考资料:
[1]“国家队”入场核聚变,新一轮能源革命要来了? 新京报
[2]中国聚变公司成立,“人造太阳”要来了!华韬商略
[3]全球核聚变第一度电,或取决于上海独角兽!美国也坐等,2万公里产能即话语权.懂经
[4]深度 | 核聚变突围.核闻天下
[5]因为“看得远”的上海 这家民企锻造了“全球唯一”.看看新闻news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滨湖区的咖啡店,正在治愈我的精神内耗(关键词:咖啡店)
红星美凯龙老板废掉了(关键词:红星美凯龙)
阿满百香鸡大战紫燕百味鸡,为何选择南京(关键词:紫燕百味鸡)
新质蛋白赛道,无锡高新区用“顶级阵容”杀进来了(关键词:新质蛋白)
清华大学,为什么会在这里进行一场AI赋能科研的深度布局(关键词: AI布局 )
江浙皖“C城”暗战:徐温二州争万亿,蚌埠突入高端局(关键词:“C城”暗战)
江苏,依旧是最坚定的出海者(关键词:出海)如果不是苏州这个园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可能要晚来两年(关键词:苏州园区)
80岁的上海财阀,依然强得可怕(关键词:上海财阀)
3年从0到25亿,惠山经开区相准了这批新能源“千里马”(关键词:惠山经开区)
一支穿云箭,中国创新药出海千军万马来相见(关键词:创新药出海)
淮安低调王氏兄弟,硬控国内两大产业(关键词:淮安)
常州龙头200亿砸向淮安,这个全球第一稳了(关键词:常州龙头)
一千年的二泉映月,值得出一个这样的文旅爆款(关键词:文旅爆款 )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